•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他是谁?让东莞市技能人才实现这项“零突破”!

2019-01-16 15:48 来源:南方网 薛屏 李玲

  1月15日,东莞技能人才再次传来喜讯!东莞3人入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其中吴光明为东莞市高技能实训中心教授级高工,是东莞首个获评特贴的技能人才,实现了东莞市技能人才获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零突破”。  

  这位教授级高工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背后又有哪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日前,南方+来到东莞职教城,对这位流水线上的超级技工进行专访。  

吴光明接受南方+专访

  当车辆缓缓驶入职教城,便可以见几栋大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四个实训中心有序地分布在各栋大楼里。走进现代制造中心,车间里的设备传来轰鸣的声音,空气中是机油过滤后的味道,四十几台两米高的机器有序的排列着。设备前站着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监控液晶屏幕上的数据,操控着眼前的机器,准备把前面的一块块材料变成手中图纸中的模样……  

  吴光明看着这个基地从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到如今由钢筋水泥垒起的大楼,再到一台台价值上亿的机器设备有序的运输和摆放。从规划到投入使用,一共用了十二年。  

  教书:是“技术专家”,也是“人生导师”  

  1987年,吴光明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机械与工程专业,1991年毕业前,他收到了东莞理工学校的任职邀请,而这封邀请书也让吴光明从此与东莞结缘。  

  “我们那一代人比较单纯吧,很多同学都是把一辈子时间投入在这个专业上,换工作的人很少。”尽管他也在机械工程这门技术上深耕了三十年,但他当老师这个选择也算是那班同学中的“另类”了。  

  吴光明当了20多年的教师,讲过理论课,带过实践课,给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指导,他很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把最先进的东西学好了,再讲给学生,才算是一个老师的本分。  

  “学生是很单纯的,一个老师讲课怎么样,学生一听便知。”  

  陈智勇中专一年级时,吴光明给他们班讲过软件编程课。他说:“吴老师讲技术操作的时候很熟练,什么功能键对应什么操作他都很清楚。当时就觉得他技术很厉害。”对陈智勇来说,吴老师是“技术专家”,也是“人生导师”。  

  吴光明的双手满是伤疤,那是以前给学生做机器示范时留下的。“90年代的设备保护措施没有现在这么好,操作是挺危险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干。”  

  他希望更多孩子可以认识这个行业,将这些技术传承和发扬下去,只有靠亲手带教、一线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流水线上的魅力。  

  一次,东莞中学组织高一的学生到东莞市高训中心参观,吴光明当时带着学生在车间参观,给他们讲行业现状和行业前景。几年后,有老师告诉吴光明说,那批参观车间的学生里有几个受了启发,改了志愿去学机械工程了。吴光明感叹道:“孩子就应该提前接触这些东西,他才可以发自内心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求学:流水线造就了“超级技工”  

  “当时很多老师都满足于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几门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了。”而吴光明受身边在机械工程一线工作的同学影响,认识了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技术。他也不甘心当一个“理论派”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学生空谈,“你要知道一个学校里面的高端人才连学校引进的设备都不会操作是一件多丢人的事情。”  

  由于当时学校要求教师在工作时间不能随意外出,吴光明下午学校放学后他便“偷偷”骑着自行车去工厂“求学”。  

  提及这次“求学”经历,吴光明回忆道,当时很多工厂因为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戒备十分森严,甚至会在大门养狗来防止外人进入。“刚开始去工厂我都是从后门悄悄溜进去的,主要是因为有朋友介绍,不然也进不去。”在工厂“求学”的经历还有另外一个困难,“那些工厂的师傅还是比较担心我学会他那些技术会对他造成威胁,所以我只能表明自己只是想学技术,没有别的企图。”  

  在工厂,他觉得自己不是专业老师,眼前这些只有初中学历但已经能熟练掌握机器的人才是他的老师。必须放下“身段”,虚心请教更重要。  

  工厂的课结束后,夜已深,他骑着骑行车回到学校员工宿舍,开始自学另一门课——软件编程。  

  谈起学习这门知识的过程,他感触很深:“编程、数控这些技术都是在我大学毕业后才出现的,从来没有在学校学过。”为了跟上这门技术的发展脚步,他找来一台电脑,开始自己装软件。“当时我装一个用来写编程的软件,结果也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最后下载了以后也不知道怎么破解。”那个晚上,吴光明深刻的记得这个软件装到了夜里三点钟。  

  学编程花了他大半年的时间,本以为自己掌握得七七八八了,结果跑到工厂准备借师傅的机器“大展身手”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离掌握还有很远的距离。他常常借这次经历跟学生说:“英文有26个字母,常用汉字有2000个,有些人用这些符号写出一篇好文章,有些人只能用来骂人。软件编程也是一样,那些命令看似简单,但是你能不能把它组合得好也很考验功夫,所以一定要亲自去操作一遍,实践一下。”  

  攻关:与企业一起研发先进制造装备  

  除了日常教学,吴光明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设备优势,与多间企业横向对接,开展技术攻关和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先后与才力金属科技、泰基山机械、豪特曼智能机械等公司合作,共同研制“一种新型冷挤压工艺的设备”、“大吨位高速冲床”的新产品研发工作,解决企业生产中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效解决了加工薄壁工件等各种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二、三等奖。在科研项目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获发明专利多项。  

  总结:传承东莞制造技术经验  

  在流水线上和工厂师傅学技术的这段经历,也让吴光明意识到技能人才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短板。“东莞的制造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技术在企业,在那些一线工人手上。”但当时绝大多数的一线工人只关注自己手上的活,没有想法也没有动力将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转化为论文,传承下去。这在吴光明看来非常可惜。  

  这也成为他后来大量撰写论文、写教材的最大动力。  

  吴光明说,写论文、出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本40-50万字的书,每天写一千字,他预计自己要花一年时间写完。没想到手头收集到的大量的素材加快了整本书的完成速度,最后仅用了八个月就完成了。  

  第一本书出版后,他越写越起劲,第二本、第三本书也相继诞生。本在写作兴头上的吴光明又遇到了一件事。  

  那个时候他看到行业里还没有评定技师等级的试卷,于是他就帮忙出了一份试卷,后来他发现每年都只考这张试卷,他就一下子给各个等级的考试出了八张试卷。没想到许多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不理想。有学生和老师反映当时的教材过于高深,不适合学习者的需求。吴光明说:“那我给你们写技能鉴定和普及型教材吧。”  

  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十年的筹划,他与行业内的几位首屈一指的专家,一起交流和探讨,终于在2016年,十二本教材全部撰写完毕。他说:“我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一旦开始做教材就要做到满意为止。”  

  常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技术特点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特点融入到技能人才培养中,开发适合技工教育和技能鉴定考核的教材和标准,并在全国大型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逾十万册,将东莞的技工教育成果为全国分享,彰显了东莞智能制造技工教育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国内、行业的影响力。  

  接下来,他还将继续开发各类教材,继续为东莞培育技能人才做贡献!  

  策划/统筹 靳延明 蒋周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薛屏

  摄影 李玲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