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硬连通、软对接、经济延展……深圳探索打造“口岸+”,助推大湾区建设

2019-05-22 11:17 来源:南方网 何雪峰

  “制度型开放,是大湾区承担的重要使命,口岸需要先行先试”“口岸规划与功能定位,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大湾区建设可以从跨境服务业率先突破,譬如设立离岸型的跨境大数据管理中心”……

从皇岗口岸旗楼俯瞰皇岗-落马洲大桥。

  5月21日,“口岸+”——口岸通关改革创新研讨会于深圳五洲宾馆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中共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承办。

  以“口岸+”为主题,围绕口岸+规划、口岸+建设、口岸+创新、口岸+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等话题,研讨会以主题演讲、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研讨。现场吸引了来自口岸主管单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自贸区及区域发展规划、深港科技合作创新等领域的约70余名嘉宾、专家、学者参加。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出席开幕式。

5名专家获颁深港口岸发展智库专家顾问聘任书。

  以深圳口岸为“矛”,开启湾区“规则对接”

  作为典型的口岸城市,深圳拥有海陆空铁共15个一类口岸,是全国口岸数量最多的城市。广东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副厅长符永革介绍称,2018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数约占全省的59%,交通工具约占全省的75.5%,货物约占全省的60%,集装箱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全省和全国位居首位和前列,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在历史上,深圳为全国口岸改革贡献了诸多宝贵经验。国家口岸办巡视员白石介绍称,深圳湾口岸是全国第一个实施一地两检的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是唯一一个设在香港的实施一地两检的铁路口岸,皇岗口岸是全国第一个实施24小时通关的口岸。“深圳通关改革创新在全国的示范作用突显,我们连同有关部门会加强对深圳通关改革创新提供支持。”

  “在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深港两地口岸的协作配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深圳市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王守睿表示,深港口岸规则对接,是深港两地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口岸改革创新率先突破的需要。“对接,必将成为湾区背景下深圳口岸的‘关键词’,只有接好‘断点’、打通‘堵点’、解决‘痛点’,口岸才会、也一定会安全、高效、有序地通起来。”

深圳市口岸办党组书记、主任王守睿作《主动加强规则对接促进口岸深度合作积极服务深港互联互通新格局》主题演讲。

  大湾区将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主战场”

  据了解,2018年全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总量达到2.52亿人次,车辆超过1514万辆次。“随着大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这个总量还会增加。”王守睿表示,为了保障大湾区建设的软硬联通,两地口岸的通关环境、通关效率,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表示,制度型开放是大湾区承担的重要使命。

  所谓“制度型开放”意味着开放需要深入到制度层面。王福强认为,口岸的制度型开发在深度上,要补上服务业领域的制度短板;在广度上,要向边境后方的规则和法律延伸;在高度上,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中,只有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澳门两个国际高标准自由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室主任方舟表示,通过口岸使要素流动、规则对接,不仅为香港提供广阔的腹地,更为国家下一步宏观开放提供了实验平台。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主战场”。对此,王福强提出五个方面的定位:国家全面开放压力测试区、国家包容审慎监管区、全面制度现代化探索区、“一国两制”特别合作区、新时代创新发展合作区。

从皇岗口岸驶出的跨境车辆。

  未来口岸趋向复合型,推动离岸型跨境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

  目前,近10万港人家庭在深圳居住,每天有数万人跨境工作,2万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境通勤将愈发普遍。

  “口岸规划布局希望能留有一定的弹性,随着发展,未来对口岸的需求将是复合型的。”方舟认为,口岸规划应考虑各种综合交通方式在口岸的衔接问题。据了解,在皇岗口岸重建方面,深圳已经计划将其建设为公路铁路复合型口岸,规划引入城际、城市轨道,并提出与港方协商希望引入香港北环线支线。

  除了“人流”,口岸通关跨境流动还涉及“物流”和“信息流”。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所长张惠民认为,两地货物流通做得很好。“作为国际自由港,香港的国际标准已经得到世界认可,但香港的人才与空间都不足以承载更多的货物。”他认为,深圳或珠海都有能力与资源来做这件事,这也是口岸改革可以创新的方向。

  在信息流方面,方舟提到,深港两地在推进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可以设立一些离岸型的跨境大数据管理中心,这将对两地合作有很大的突破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也表示,以服务旅客为目的,推进交通方面的跨境信息交互服务,将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进行主题演讲。

  打造深圳河“清水岸线”,口岸经济带或可拓展新空间

  “粤港澳三地口岸通关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关税区。”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艳华以欧盟促进要素流通的经验为例,认为三地口岸信息互换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口岸应加强与商界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障与实施机制。

  方舟认为,跨境服务业是值得率先突破的领域。举例来说,在跨境合作办医方面,“如果能在深港的跨境合作区率先取得国家授权,对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都是很大的。”

  “沙头角中英街是一个具有历史优势、特殊出入境政策的街区。”方舟认为,如果可以适当扩大范围,形成新的跨境合作区,在特定区域适当提高免税额度,将对重振中英街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方舟希望可以推动深圳河管理模式的突破,形成沿河生态走廊,进而依托口岸经济带,创造新的经济空间。“深港若干节点都有实现重要经济功能的走廊地带区域,如果把深圳河两岸变成清水岸线,依托口岸经济带,深港互动将创造新的经济发展。”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何雪峰 摄影 鲁力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