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世外梅园”脱贫记:这个濒临空心村如何蝶变?

2020-04-21 11:53 来源:南方网 谢庆裕 陈欣欣

https://pic.nfapp.southcn.com/nfplus/ossfs/pic/xy/202004/21/0b2a0b72-a9f6-4ef9-a5af-4fb6d3190acf.jpg?x-oss-process=style/w640

  春暖花开时,廖少挺戴上防蛰帽,拉着一车蜜蜂上山追花逐蜜。从镇里的水电站离职后,我专心养蜂,年收入有四五万,翻了一番,有钱改造漏水的房子了。

  廖少挺所在的观天嶂山脚下,梅子青青枝头坠,蜜蜂嗡嗡花间飞。群山环绕间,碧水潺潺的螺洞河穿山坳而过,座座农家特色民宿错落山间。每逢冬末初春,海拔300多米的汕尾市陆河县东南部,这个世外梅园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是省定贫困村水唇镇螺洞村。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乡村赏花踏青的好去处,4年前还是濒临空心化的破败村落,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所有贫困户在2017年底脱贫。记者深入螺洞村展开蹲点,探寻螺洞村蝶变背后的发展密码。

群山环抱中的螺洞村

群山环抱中的螺洞村

  土地转起来▶

  村民入股共建“世外梅园”

  螺洞河畔,鸟语花香;梅园林中,果木葱茏。眼前的情景,与利健文4年前进村时大相径庭。

  “刚来的时候,我很担心螺洞变成空心村,发展不下去,只能整村异地搬迁。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利健文记忆犹新:以前螺洞河看不见水,芦苇、垃圾从河里堆到岸上,全村有500间危旧土坯瓦房、上百间旧牛棚猪舍。村里户籍人口1804人,只剩下500多人留守。

  更大的困境在于发展难以为继。村里缺乏连片耕地,散落半山的梯田也逐渐荒废。这里的土很,砂含量高,种水稻不够吃,留守的村民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贱卖青梅为生。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每年3500多元。利健文说。

  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到浙江等地学习,让螺洞村看到了一条新的路子——生态旅游。201512月,当地政府、村两委召集外出乡贤共同商议,成立广东省螺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螺洞公司)。

  兼任公司董事长的村支部书记彭子顺,原来在深圳龙岗做生意,2016年响应号召回乡发展。几个乡贤凑了300万元,以为捐钱就完了,没想到要组建一个公司。没有人愿意牵头,我就硬着头皮上了。

  “我们一定要把村里的人气找回来。驻村后,利健文与彭子顺一拍即合。

  利健文说,螺洞村所在的水唇等周边三个镇,是中国最大的青梅连片产区,村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

村民在采摘青梅

村民在采摘青梅

  如何把分散的资源集聚起来?驻村工作队提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创新思路。

  “我们开完村委会,开村民大会、座谈会,反复宣讲,还有不同意的,就上门逐个做沟通解释工作。彭子顺回忆道。

  最后,螺洞公司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土地打造梅园景区。农地被征用的村民,以每平方米130元入股,村民们也可以1万元/股的方式,现金入股。梅园景区交给公司统一打理,村民每年可以获得每股800元的分红。

  这样,螺洞第6自然村的20多亩荒地率先量化折股,流转起来成立土地合作社,打造出旱水角梅园核心景区。2018年对外营业,一年仅门票收入就超15万元。截至2019年底,螺洞村已成功流转土地60亩。

  产业做起来▶

  养蜂户从“要我养”到“我要养”

  “这箱蜜蜂缺蜜,要喂些蜜进去。一早起床,廖少挺就开着摩托车来到半山上,穿梭于30多个蜂箱之间。

  “除了在家,就是在蜂场。不仅看蜂群是否缺糖缺粉,还要寻找更好的蜜源。廖少挺时时记着养蜂老师教的蜂随花走,人随蜂行

廖少挺在驻村队员帮助下学习养蜂

廖少挺在驻村队员帮助下学习养蜂

  在螺洞村,晚上上课,白天实习,养蜂成了不少村民的必修课。扶贫工作队在山上建了标准养殖示范场,供接受培训的村民练手

  养蜂燃起了村子产业振兴的希望。螺洞村地处海拔300多米的山顶盆地,过去人迹罕至,村内多种蜜源植物保存良好,非常适合养蜜蜂,酿冬蜜。在利建文看来,养蜂既因地制宜,又能激发村民积极性。

  “省里和陆河周边大大小小十几个养蜂专家,我都一一上门拜访,邀请他们到村里讲课,并组织贫困户外出参观养蜂示范场。利健文记得2017年第一次跟贫困户去河源紫金县买蜂种,前后跑了5个蜂场,连夜将蜜蜂运回村,从早上7点忙到次日凌晨6时没合眼。

  “刚开始既怕蜜蜂蜇人、又怕蜜蜂飞走,还怕蜜蜂卖不出去。但廖少挺抵不住利健文的软磨硬泡,更掐不灭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搬回由扶贫资金购买帮扶的50箱中蜂。没想到,他真的靠养蜂一举摘掉了穷帽

彭志华家密密麻麻的蜂箱

彭志华家密密麻麻的蜂箱

  作为螺洞村里第一位返乡的大学生,今年37岁的彭志华养了100多箱蜜蜂,是村里的养蜂第一人全身上下只剩舌头没被蛰过,然而蜜蜂虐我千百遍,我待蜜蜂如初恋’”,彭志华每天必做的事就是上山开蜂箱看蜜蜂,开了这箱就忍不住开那箱,特别想知道蜜蜂长得好不好

  作为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彭志华动员螺洞村贫困户和原有的蜂农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蜂场选址、蜂具购买、蜂群引种、病害防治、蜂产品销售等服务。

  “很多村民从要我养我要养彭志华说。现在,螺洞村已发展蜜蜂养殖30户,年产值70多万元,合作社注册了世外梅园蜂蜜品牌,建立了电商平台。

  乡村旺起来▶

  一年25万人“打卡”增收350万

  在世外梅园景区的螺洞河两岸,一边是硕大的蜜蜂玩偶,一边是茂密青翠的梅林。

  “螺洞村以乡村旅游为主线,青梅和蜂蜜为两翼,支撑村子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服务业等也被带动起来。利健文这样概括螺洞村的发展模式。

  旅游带旺了乡村,产业有了支撑,外出的村民陆续回来发展。利健文担心的空心村没有成为现实,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彭隆村在店内笑迎来客

彭隆村在店内笑迎来客

  螺洞河旁的上山路上,60多岁的村民彭隆村笑呵呵地坐在合祥土产品店内与游客聊天。回乡发展三年后,他决定把深圳的租房退掉。我在深圳做装修30多年,几年前看到村里大变样,就回来试一试。一边经营农产品、一边养蜂,年收入十几万。我现在一心留在村里了。

  如今,合祥土产品成为游客到螺洞村的打卡点。店内青梅酒、蜜糖、梅干等自制农产品琳琅满目,墙上挂满名人、外国游客在店内的留影。每天晚饭后,彭隆村就忙着用手机搜索琢磨农产品加工、销售的知识。

  “合祥土产品往前走几十米,50多岁的村民王爱兰在家门前搭建起一个腐竹车间。浸泡、起皮、晾晒……每天只要不下雨,她就在车间和屋外的空地忙碌。

王爱兰在家门前晾晒腐竹

王爱兰在家门前晾晒腐竹

  “原来我是做豆腐的,因为豆腐保存时间不长,驻村工作队给我送来这台腐竹机,教我怎样做腐竹。王爱兰两口子在家做腐竹一年增加收入近万元,加上养蜂,夫妻俩年收入四五万元,彻底脱贫。

  旅游发展起来后,游客吃饭的问题也需解决。镇政府和村两委发动村民们搞农家乐、建民宿,螺洞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时,村里支持了500元买锅碗瓢盆。驻村工作队还请来客家菜的金牌厨师给村民上课。一开始大家都在观望,看到效果后,都很踊跃。利健文说。

  在东莞从事机械加工的彭健宣今年59岁,本想回家退休。看到螺洞村旅游的红火,他投入几十万在老家建起山里人家农庄。开业一年多,生意火爆,又扩展店面建起村里最大的农家乐。为了操持好生意,儿子和儿媳妇也陆续回村。

彭健宣和他开设的“山里人家”农家乐

彭健宣和他开设的山里人家农家乐

  利健文说,到今年,螺洞村吸引了超过150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建起农家乐”12家、民宿9间,特产店、农副产品销售、木偶剧场等业态遍地开花。2019年,小小的螺洞村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50万元。特别是梅花节期间,一天最多有3万游客。一些村民除了酿蜂蜜,还用蜂蜡制作唇膏、护手霜等,当做旅游纪念品销售。

每年梅花节,游客络绎不绝

每年梅花节,游客络绎不绝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蜜蜂特色村庄”……螺洞村口的迎客石,记录着螺洞村的美丽蜕变。

  半山上,蜂鸣声不绝于耳,养蜂的村民不时抽出箱子里的巢框查看,蜜蜂密密麻麻地爬在上面。如果我们都像蜜蜂一样勤劳,肯定是不愁吃穿的。彭志华感慨说。

数看螺洞村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陈欣欣

  摄影:姚志豪

  海报设计:刘子葵

  统筹:郑佳欣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