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农村人口27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6%;耕地保有量438.73万亩,排在全省第二位......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大市,清远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正在推动丝苗米等5大农产品产值上百亿,着力提升粮食的质量和附加值,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清远党政一把手还签发了《粮食生产工作督查令》,强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两增”,力争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
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清远正以更高视野、更大格局、更快更实的行动,当好大湾区“米袋子,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为全省全国稳住农业基本盘、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持续贡献力量。
变荒地为良田 耕地保有量全省第二
藏粮于地筑牢丰收基础
初春的清远,各地农民正在为连片农田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劳作,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丢荒的地复耕复种后收成不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在清远英德石灰铺镇石灰村下排组,石灰村委支部书记包贤威指着正在田里忙着翻土、锄草的村民说。
去年6月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下排组将130多亩相对集中连片且撂荒2年以上的耕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收回,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权;同时,引进农村合作社代耕代种模式,合作社采用无人机播种、施肥及除草,机械化收割等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由于撂荒地易水淹、机耕路狭窄不平等原因,初时该村推动复耕复种并不顺利。后来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该村发动乡贤捐款,筹集到三四万元用于机耕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修建。田地的耕作条件改善了,地盘活了,去年6月才完成复耕复种。
去年10月下旬,下排组130亩撂荒地完成收割,一般水稻亩产是七八百斤,该处田地复耕后达到1000斤,机械化、规模化的耕作方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量。“所产生的收益收归村集体,对该地块涉及的47户,按户实行股份分配,其余用于村中各项事业的建设等。”
土地是农民的根,也是农民致富的基础。下排组以代耕代种的模式推动农田复耕,去年中造水稻的种植,让复耕田从每亩零收入变为每亩纯收800多元。
守住耕地红线是维护粮食安全的根基。近年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是清远实施“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清远实现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4.2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如今,拥有着40多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英德,整片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北部连南,农民正在为连片梯田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劳作,过去几年连续成功举办的连南稻田鱼文化节,让山区的瑶族同胞亲身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在毗邻的连山,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全省"最美梯田"的黑山欧家梯田,每到秋收季节,每株水稻都吸足了营养,果实沉甸甸的......全市耕地保有量438.73万亩,排在全省第二位。
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的清远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为此,清远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清城区飞来峡镇龙埗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功将数百亩土地唤醒,让从原来的只能种一造的“水淹地”,到一年四季均有收益的“淘金田”,形成夏有莲花、秋有稻田、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园风光。三造轮作、水旱结合的循环农业,还有利于土壤修复。
清远高标准农田建设有107万亩,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个年度成绩在全省排名靠前、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的肯定并收到“感谢信”,其中2019年度为我省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全国第一名作出了贡献,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奖金2969万元。
今年清远市政府已下发《清远市撂荒耕地专项整治2022-2023年行动方案》,力争2023年底全市所有可复耕撂荒耕地实现全面复耕。清远还启动《清远市耕地利用促进条例》立法工作,预计年内可出台实施,确保现有耕地实至名归
院士专家下田 推动农业现代化
藏粮于技提高粮食品质和产能
无人驾驶收获机从机库开出,缓缓驶往水稻“无人农场”,无人驾驶运粮车紧随其后,从卸粮筒中接过新收的稻谷…这是去年底,位于清城区东城街办江埗村粤北首个“无人农场”来收获的作业场景。
“无人农场”此次种植的水稻以高端丝苗米“十九香”品种为主,亩产达千斤的132亩金色稻田在无人农机操作下,3天能将所有水稻全部收获。
该农场项目是全市水稻“无人农场”示范基地,采用北斗定位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精密控制技术、5G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获取土壤肥力信息、作物长势信息、气象数据信息和病虫害信息等水稻生长环节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将传送至集成智能决策大数据管理平台。由“智慧大脑”做出系统决策,从而实现施药、施肥、灌溉、收获等精准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而指导这一农场项目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罗锡文院士长期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直播机,无人驾驶棉花播种机和拖拉机等。“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清远也应用这些尖端新农机和技术。
科技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等落地无人农场,能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清远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进一步释放科技活力,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除了罗锡文院士外,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等多位农业专家也已经在清远落地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项目。
清远农业牵手院士专家,农业现代化正逐渐升温。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如今不少清远农户已成为使用农机的一把好手。
科技赋能让清远优质新品种、新技术涌现。目前清远主要推广美香占2号、19香、五山丝苗等优质新品种,推广“稻虾”、“稻鸭”、“稻稻菜”、“花稻花”等生态循环技术,推广酸性土壤改良、水稻“三控”施肥、水稻一次性施肥、稻田秸秆腐熟还田、冬种绿肥(含兼用绿肥)、增施有机肥,禽畜粪资源化利用和玉米杆青贮饲料等技术。其中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33万亩次,覆盖率达93%以上。
打造丝苗米等5大百亿产业
为全省粮食安全筑牢产业基础
藏粮于地与技的清远经验,让清远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基础和空间。
在清远连山七拱镇,连片开阔的农田里,农民正在忙着育秧,为即将迎来的早造种植做好准备。“这是当年习仲勋老书记来走过的水田”,60多岁的村民唐常指着前面的稻田说,这片农田从没有停止过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的探索,也让这里产出的大米口感风味佳,并在人们口中有“七拱米”的专称。
以“七拱米”为代表的连山大米入选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我们的产品品质有保障,但是价格不高,目前丝苗米的售价每斤约为5—12元。”连山自治县民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谭裕林认为,“优质不优价”或与现阶段连山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还不够响亮有关,一定程度也影响了粮农种植积极性。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需要行政手段的支持和保护,但同样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按市场规律组织生产。
在清远,像丝苗米这样的优质农产品众多,累计地理标志就达到27个。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以来,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和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明确,集中力量打造5个百亿产值农业产业,丝苗米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90多万亩,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丝苗米种植面积约15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清远丝苗米产值已达到40亿元。
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规划布局,已经形成连山有机丝苗米、连南稻田鱼丝苗、连州富硒丝苗米、阳山七拱丝苗米、清新富钼丝苗米等各具特色、又有适度规模的县域丝苗米区域品牌。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清远已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设立农业产业基金,申报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着力弥补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品牌效益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清远正在谋划打造广清粮油食品产业园,成为集粮油储备、粮油食品加工、粮食中转物流、粮食电子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粮油食品综合园区。
包含丝苗米在内的5大农业产业关联超百万农业人口。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五大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实现清远百万农民增收致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变“短板”为“潜力板”。
不负春光,不误农时。心怀“国之大者”的清远,正全力以赴抢农时,扎扎实实调结构,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写:清远日报 记者 朱文华 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