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食品综合分析仪可快速检测食品的水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多项指标;“网络画板”可实现数学作图、动态测量、逻辑动画、代数分析,打造移动的数学教学实验室;通过尖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内窥镜机器人技术,实现实时诊断并降低漏检率……
在11月27日于东莞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10个院士专家团队发布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南方+记者现场直击发布会发现,这些新鲜发布的重大创新成果中,不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有着明确的产业化前景,这些成果今后或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例如,今后我们通过手持设备,或许就能直接检测食物的营养物质含量和安全指标了!中国科学院陈星旦院士团队发布的“智能光谱快检+互联网服务云平台”,以智能光谱快检技术为基础,研发便携式食品综合分析仪、多功能食品综合分析仪等硬件设备,可快速检测食品的水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多种指标,还可以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非法添加物、毒素、重金属指标。除了应用于食品企业、监管部门外,该产品还面向个人级消费者。
“网络画板”这一成果则可能改变教学方式。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团队发布的这一技术,是一款专业动态数学教学工具。团队成员、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博士饶永生现场展示了“网络画板”的工作模式,它可以实现作图、变换、动态测量、逻辑动画、代数分析、自动推理等功能,让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使用。
中国工程院方滨兴院士团队带来的“天眼情报一隐匿网络空间情报分析”,则专注于隐匿网络空间的情报侦测,为金融、能源、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在线业务安全提供威胁情报信息。
在生命科学方面,现场发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创制的关键氘代技术”“愚公移山:智能外科手术4.0”同样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对人们看病就医产生正面影响——
中国工程院范滇元院士团队发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创制的关键氘代技术”,通过对现有药物氘代(化学反应的一种),可以降低药物毒性和减少给药频率,有助于解决部分抗癌药物毒副作用大的问题,同时也为研发新的高效抗肿瘤药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刘允怡院士团队带来的“智能外科手术4.0”,则通过尖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内窥镜机器人技术,包括结肠镜(人工智能消化道内窥镜)、支气管镜和内视镜等,可以实现实时诊断并降低漏检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就好像年轻医生有了‘资深专家’的实时指导。”刘允怡院士团队报告人说。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成果的发布以“项目路演”的方式举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负责人,东莞市科技创新金融集团等金融和投资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代表。
成果发布会的另一特色,是直接打造院士专家团队与企业、投融资机构对接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现场,10项成果发布后,各团队按领域与东莞相关的镇街园区、高新企业、产业园区、金融机构和研发机构等进行分组交流对接。经过近2个小时的沟通,院士专家团队与参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达成了初步意向共识,为后续成果对接奠定了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图片: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