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不再大拆大建,深圳这7个城中村近期将重获新生

2019-10-26 14:41 来源:南方网 李斌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透露,深圳已经选定了罗湖区的梧桐AI生态小镇、南山区的南头古城、宝安区的清平古墟、龙岗区的甘坑客家小镇、龙华区的观澜古墟、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和南澳墟镇7个城中村作为城中村综合整治的试点项目,这7个城中村接下来将结合自身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风貌等特色,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方法,通过综合整治让其面貌实现重塑。

  城中村具备独特价值

  2019年3月22日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深规划资源[2019]104号),提出了深圳要转变城中村城市更新的思路,要加大综合整治的工作力度,落实有机更新理念,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进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 、特色风貌塑造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介绍,深圳的城中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提升不容忽视。然而深圳的城中村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有的规模庞大,有的涉及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管理要求,如何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和有机更新,如何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下延续历史脉络、挖掘其独特价值,综合整治应是深圳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出路。

  该局表示,深圳的城中村大部分存在居住品质较差、开敞空间及公共设施不足、历史文化保护欠缺等方面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城中村在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

  一是记录了深圳的发展脉络,是历史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例如城中村紫线及历史风貌区占全市历史文化空间的41%,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发源于城中村,由原住民传承,主要包含宗祠文化、客家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形成了深圳特有的文化与活力。

  二是保障了大量人口的住房需求

  三是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空间,促进了城市整体职住平衡

  因此,在避免大拆大建,践行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发挥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解决城中村现状面临的问题,必须走有机更新的道路。

大鹏所城

  综合整治涉及55平方公里

  根据《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深圳划入综合整治分区涉及252个行政村、718个自然村,用地总面积55平方公里。这些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所要达到的目标、工作重点以及采取途径都不尽相同,较难通过统一的规划标准或统一的路径去全面实施推进。再有,深圳的城中村有机更新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亟需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试点项目予以先行推进,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因此,本次挑选了罗湖区的梧桐AI生态小镇、南山区的南头古城、宝安区的清平古墟、龙岗区的甘坑客家小镇、龙华区的观澜古墟、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和南澳墟镇7个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风貌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城中村作为试点。

  7个试点项目的规划定位及未来目标

  1、梧桐AI生态小镇

  凸显“山青水秀、偏居一隅”原生小镇特点,秉承“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历程,形成深圳城中村转型发展范例。坚持生态更宜人、生产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三生融合”理念,聚焦孵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综合治理改革创新示范区。

  2、南头古城

  以“粤东首府、港澳源头”为定位,通过历史文化重现、城市活力提升、多元内容植入三大途径,以南山区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中十一项整治内容为基础保障,在完善文物保护的同时为古城注入新鲜血液,让古迹得到保护、文化得到发掘、城市得到发展,将南头古城打造成独具传统文化与商业氛围、空间环境与服务设施良好的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通过空间升级、内容升级,力求将古城打造成为代表深圳1700多年历史之根的城市发展共生体,实现“湾区文化地标”的目标。

  3、观澜古墟

  凸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特点,维护清代中晚期客家风格建筑群以及渡口、商铺、古寺等设施,彰显深圳商贸史重要阶段的代表特色;结合“墟市+住宅”的特色布局,展现客家人“亲水而居,择水而息”的生活方式;通过古墟保育活化和整体活力提升,打造传统文化旅游示范区,港澳同胞客家 文化寻根之地。

  4、梧桐AI生态小镇

  凸显“山青水秀、偏居一隅”原生小镇特点,秉承“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历程,形成深圳城中村转型发展范例。坚持生态更宜人、生产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三生融合”理念,聚焦孵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综合治理改革创新示范区。

  5、甘坑客家小镇

  活化传统客家民居和风情建筑,保留客家排屋肌理,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客家文化为内涵,以客家风韵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民俗节庆、传统美食、非遗保护、田园体验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

  6、大鹏所城

  传承历史文化,突出“沿海所城,大鹏为最”、鸦片战争肇始地等历史价值,展现明清防卫城池的工艺成就;进一步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发挥兼具滨海气质与人文风情的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山海蓝湾,古韵鹏城,营造大鹏半岛全域旅游和社区融合典范。

  7、南澳墟镇

  保育活化岭南渔村特色建筑,重现老街文化墟市,塑造渔港特色风貌;建造滨海文化标志,塑造望海、见山、现墟镇的总体空间格局;打造传统与现代交汇、文化与生态共进、山城河海交融的国际化滨 海特色小镇。

  【南方日报记者】李斌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